天河文史

探访棠东村李氏宗祠:风雨六百载,印证李氏辉煌
2017-10-09

信息时报记者

在天河区棠东村的土地上,潘、苏、李、梁、钟五大姓氏枝繁叶茂,建立起了本氏族的宗祠。行走在棠东村的大街小巷中,不时能看到镬耳形封火山墙屋顶,这大多是祠堂的一隅。这些祠堂或破旧残损,变成了普通民房;或在村人的通力集资下得以重建,旧貌换新颜。坐落在棠东村龙门大街84号的李氏宗祠属于后者。

P74_看图王_副本

 

历史

明清年间成当地名门望族

据《棠东村志》记载,李氏宗祠是棠东李氏始祖(七世)李佛观的祠堂,始建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2002年重修之时,这间祠堂已历经近六百年的风雨。

明朝永乐年间,广州李氏七世祖李佛观迁到棠东,成为棠东李氏基祖。李佛观分迁棠东之后,秉承了家族遗风,宗族的家业发展很快。明清年间,李氏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据说最鼎盛之时,李氏家族曾拥有一千余亩土地,李氏宗族的土地一直延伸到如今的渔沙坦和沙笪村。

历史上有几句顺口溜:“车陂沙美,棠下姓李,程界三多祠”。意思是说:上述几处,不仅街巷房舍好,而且祖宗有钱,儿孙享福,其中又以棠下姓李为最。历史上棠东姓李有功名、做过官的名人有10余人,故有“袍褂多于蓑衣”的说法。

跨过李氏宗祠庄严厚重的大门,便能看到祖堂挂有一块牌匾,朱红色的底上大书着“紫气堂”三个金色的字。祠堂后堂的墙上,挂有数幅祖先像。彩绘的画像已经斑驳,但还是能隐约看到画上之人的威严形象,有的穿着官服,正襟危坐;有的似乎化着浓妆,仪态威严,都是古代官场人物的穿戴打扮。

P75-1_看图王_副本

重建

村人集资重现祠堂风采

临近中午,阳光照射在水泥柱和大理石铺成的地面上,少了些古色古香的韵味,但这间三进的祠堂却不失雄伟之气。

从15世纪初到21世纪初,近六百载的日晒雨淋曾将它侵蚀得颓败不堪。2002年,村人及其他热心人士集资,重修破旧不堪已被拆掉两进的李氏宗祠。2003年,祠堂重建完工之时,一块碑记上记录了这一事件和捐款者的芳名。如今,呈现在大家眼前的祠堂为全新建筑,墙壁上贴有青色瓷砖,屋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室内地面全铺着大理石,主体则为水泥柱。

李氏宗祠坐东朝西,共有三进四回廊,建筑面积为652平方米。祠堂前方有小广场,广场旁竖有旗杆夹。广场的前方则是一个大大的水塘。祠堂右边坐落着已颓败残旧的文翘李公祠。两座祠堂一新一旧,比邻而坐,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岁月故事。

P75-2_看图王_副本

今朝

变为村民活动开放场地

和大多数的祠堂一样,如今的李氏宗祠已成为村民活动的开放场地。天气好的时候,两边的檐廊里都有几桌上了年纪的村民聚在一起,玩扑克,打麻将,借此打发悠长的时光。每天早上,祠堂管理人李礼坚来此开门,快到晚上时再把门锁好。而平时,李礼坚则和同样爱好乒乓球的其他队员一起,在隔壁的文翘李公祠热火朝天地打乒乓球。

P75-3_看图王_副本

1973年,梁惠从肇庆嫁来棠东村,梁姨说,李氏宗祠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的正月十六。那一天,棠东村的醒狮队会邀请其他兄弟村的醒狮队前来舞狮,以飨村民。当天,族人还将在祠堂里聚餐,能坐八十多围。“平时,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做生日酒,小孩子做满月酒,祠堂里都会十分热闹。”

如今的李氏宗祠,还是棠东村同义堂醒狮队的训练基地。只要醒狮队成员们一有空,这座祠堂就会响起有力的鼓声。而放置在祠堂里的金光闪闪的奖杯,则证明了醒狮队曾取得过不错的成绩。

返回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