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

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
2017-03-17

李建讯

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延安是个神奇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前,这块孕育中国革命生机的黄土地曾令成千上万的进步青年神往。十三年间,延安在中国乃至世界为之瞩目的同时,也使长征后留下的3万精英遍地生根,党也得以在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和整个陕北红区一道成为了党由武装斗争走向全面胜利的革命圣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延安与其他革命根据地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文化的繁荣。在当年那些穿过封锁线来到延安的众多平凡的年轻人中,我们可以轻易的发现丁玲、冼星海、艾青这些熟识的名字。在当年口口相传的吟唱中,既有如今仍然被传唱的歌剧《白毛女》,更有被国统区报纸称为“一支大合唱顶上十万毛瑟枪”的《黄河大合唱》。1942年5月在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外的土坡上,延安文艺座谈会确定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中国新文艺运动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文艺也由此为贫瘠荒芜的陕北高原带来了硝烟之中的欢笑。

革命需要信心,更需要乐观主义精神。在任远征沉醉在延安文艺欣欣向荣带来的快乐中时,王震将军正在往日荒芜一片的南泥湾陶醉于丰收的喜悦。1939年,早在党中央正式进入延安的第二年,面对连年自然灾害和日寇、国民党妄图困死饿死根据地人民的双重困境,毛泽东就提出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主张。4年后,作为当屯兵垦荒第一块试验田的南泥湾已经成了“到处是庄稼、边地是牛羊”的陕北江南,毛泽东、朱德关于垦荒的特殊比赛也已在所住窑洞前的山沟里遍结硕果,周恩来、任弼时在纺线比赛中夺魁更是传为美谈。时任作战参谋的刘长明老人清楚的记得,40年代的延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已不单纯是鼓舞人心的一句口号。

延安,这座离六朝古都西安仅三百多公里的陕北要塞,是第一座党在没有付出任何牺牲代价进入的大城市。在这一时期,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党极力促成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形成。同时,延安也是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历史见证。在这里,战士们脱下了心爱的红军帽,换上了与国民党军队一样的装束。

八路军全军编制共4.5万人,全是共产党的火种。在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中,共产党高明地粉碎了被国民党堂而皇之溶化掉的危险,保持了党指挥枪的传统。正是八路军这个称谓下红心永驻的4万多颗火种,在日后的国内战争中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而要回答党缘何能由数万之微发展到百万之众,则要从党在干部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上谈起。

现在就读于延安大学的莘莘学子可能不会知道,正是与他们崭新的教学楼后面那些旧建筑相仿的窑洞里走出了一批批为缔造新中国起到顶梁柱作用的优秀人才。中国干部大学、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大学、中国女子大学等等,在小小延安方圆百里林立的这些共产党缔造的第一批学府,成为红色政权的造血中心。

历史不会忘记,恰恰是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全面发展的延安缔造了党在军事上同样走向辉煌的时代。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抗日战役的胜利都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取得的,而与六大时隔17年之久在延安举行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更标志着经历延安整风后思想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真正开始走向成熟。

陕北,这片与滔滔黄河生生相伴的黄土高原,亘古不变的是黄色的印记,而凝刻在历史扉页上的必将会有一个党和一个民族复兴的红色意义。

如今的宝塔已不是延安唯一的标志性建筑,成长为地级市的延安已经是陕西省名列前茅的大市,位于洛川县的黄地陵、以及与山西临汾共享风景的壶口瀑布都成了延安作为旅游城市吸引全世界目光的标志。

听历史的涛声,品古今之兴衰,滔滔奔涌的黄河在向人们诉说。而一个年财政收入达18亿元的城市也在续写着延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发展的新篇章。

1948年3月,毛泽东离开陕北东度黄河时不无感慨的说,黄河真是一大天险啊!如果不是黄河,我们在延安就住不了那么长时间,过去黄河没有很好地得到利用,今后,应当利用黄河灌溉、发电、航运,让黄河为人民造福。53年过去了,他老人家的期盼如今都早已变成现实。

重要历史事件:

1935年,红军结束长征进入陕北

1937年,红军正式进入延安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1年,全党性的整风运动开始

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日本投降国共重庆谈判

1946年,国内战争开始

1947年,毛泽东离开延安转战陕北

返回置顶